在線藍綠藻檢測儀電極通過感知水體中藍綠藻的光學特性或生理信號實現濃度監測,若電極表面附著藻類,會遮擋檢測光路、干擾信號傳輸,導致檢測數據失真或響應延遲。處理藻類附著需遵循 “溫和除藻、保護電極敏感層” 原則,結合日常維護與定期深度處理,在徹底去除附著藻類的同時,避免損傷電極核心部件,保障儀器長期穩定運行。 首先,日常清潔需高頻且輕柔,及時清除輕度附著藻類。檢測過程中,需定期(如每日或每兩日)對電極進行簡易清潔:先暫停檢測儀運行,將電極從水體中取出,用常溫去離子水輕柔沖洗電極表面,利用水流沖散附著的松散藻類;若存在輕微黏性藻膜,可用專用超細纖維無塵布蘸取少量去離子水,以順時針或逆時針單一方向輕輕擦拭電極表面,避免來回摩擦損傷敏感層。清潔后需再次用去離子水沖洗電極,確保無藻類殘留或纖維殘留,隨后將電極放回檢測位置,重啟儀器進行校準,確認檢測數據恢復正常。日常清潔需控制力度,不可用力按壓電極表面,尤其避免觸碰電極的光學鏡片或信號感應區域,防止破壞電極結構。 其次,定期深度處理針對頑固藻類附著,需結合專用工具與試劑。當日常清潔無法去除頑固藻膜(如藻類已形成致密附著層)時,需每月或每季度進行深度處理:先將電極完全拆卸,用無菌棉簽蘸取適配的中性除藻試劑(需確認試劑與電極材質兼容,禁止使用強酸、強堿或強氧化性試劑),輕輕擦拭電極表面的頑固藻膜,擦拭過程中需重點清理電極縫隙、光學接口等易藏藻區域,確保無藻類殘留;對于電極表面的鈣化藻殼,可先用去離子水浸泡電極 10-15 分鐘,軟化藻殼后再用棉簽輕柔剝離,不可用硬質工具刮擦,防止劃傷電極敏感層。深度處理后,需將電極放入專用清洗液中浸泡 20-30 分鐘(按說明書要求選擇清洗液類型),進一步去除殘留藻細胞與代謝產物,隨后用去離子水反復沖洗 3-4 次,直至清洗液完全殘留,避免試劑成分影響后續檢測。 再者,采用物理輔助手段增強除藻效果,適配不同附著場景。部分檢測儀配備自動清潔裝置(如超聲波清潔模塊、旋轉刷),日常使用中可開啟自動清潔功能,利用超聲波振動或旋轉刷輕柔摩擦,實時清除電極表面的藻類附著,減少人工清潔頻率;若儀器無自動清潔功能,可定期(如每兩周)使用便攜式超聲波清潔儀,將電極放入清潔儀的專用槽內,加入適量去離子水,按儀器說明書設定清潔功率(通常選擇低功率,避免高頻振動損傷電極)與時間(5-10 分鐘),通過超聲波能量破碎頑固藻膜,清潔后需及時取出電極并用去離子水沖洗。物理輔助清潔需注意控制強度與時長,避免過度清潔導致電極密封性能下降或敏感層脫落。 另外,預防措施需同步落實,減少藻類附著概率。安裝電極時,需合理選擇安裝位置,避開藍綠藻易富集的靜水區或營養鹽濃度高的區域,降低藻類附著風險;可在電極外圍加裝防護濾網(需選擇不影響檢測信號的濾網材質),阻擋部分浮游藻類直接接觸電極表面,濾網需定期清洗或更換,防止濾網堵塞影響水體流通;定期(如每周)向電極周圍水體投放少量環保型抑藻劑(需符合水質安全標準,不影響檢測對象),抑制藻類生長繁殖,減少附著量。同時,需優化檢測儀運行參數,如適當縮短電極在高藻濃度水體中的停留時間,或設置自動抬升功能,在夜間藻類代謝緩慢時段將電極短暫抬離水體,減少附著機會。 最后,處理過程需嚴格遵循注意事項,保障操作安全與電極壽命。處理前需關閉檢測儀電源,避免電路受潮或短路;操作人員需佩戴無粉乳膠手套,防止手部汗液、油脂污染電極;所有清潔工具(如棉簽、無塵布)需提前滅菌處理,避免引入外源微生物或雜質;處理后需檢查電極外觀,確認無部件損壞、無試劑殘留,再重新安裝電極并進行零點校準與量程校準,確保檢測精度達標。若處理后電極仍存在響應異常,需排查是否存在深層藻類污染或電極老化,必要時聯系廠家更換電極部件。通過規范的附著處理與預防措施,可有效維持在線藍綠藻檢測儀電極的清潔度與性能,確保檢測數據精準可靠,為藍綠藻監測與水華預警提供有力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