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氨氮監測儀依賴顯色劑、掩蔽劑、氧化劑等專用試劑實現氨氮濃度檢測,試劑的穩定性與有效性直接決定監測數據質量。需結合試劑特性、儀器運行負荷及環境條件,制定科學的更換周期體系,同時明確特殊場景下的調整原則與更換操作規范,避免因試劑失效導致檢測偏差。 常規更換周期需按試劑類型精準劃分。不同功能試劑的穩定性差異較大,需分類設定更換周期:顯色劑(如納氏試劑、水楊酸 - 次氯酸鹽試劑)易受光照、溫度影響發生降解,常規更換周期為 30-60 天,若試劑儲存于常溫環境或頻繁接觸空氣,需縮短至 20-30 天;掩蔽劑(如酒石酸鉀鈉溶液)主要用于消除金屬離子干擾,穩定性相對較好,更換周期可設定為 60-90 天,但需定期觀察溶液是否出現渾濁、沉淀,若有異常需提前更換;氧化劑(如次氯酸鈉溶液)因易分解導致濃度降低,更換周期需控制在 15-30 天,且每次更換前需用濃度檢測試紙驗證其有效濃度。此外,校準用標準溶液(如氨氮標準儲備液)需現配現用,稀釋后的標準工作液更換周期不超過 7 天,避免濃度漂移影響校準精度。 更換周期需結合儀器運行參數動態調整。儀器的檢測頻次直接影響試劑消耗速度,若檢測間隔從 1 小時縮短至 30 分鐘,試劑消耗速率翻倍,需按實際消耗情況提前更換,避免試劑耗盡導致檢測中斷;同時,通過儀器自帶的試劑余量監測功能,實時查看試劑剩余量,當余量低于總容量的 10% 時,需啟動更換流程。環境溫度也會影響試劑穩定性,若儀器安裝在高溫(超過 30℃)或低溫(低于 5℃)環境,顯色劑、氧化劑的降解或變質速度加快,需將更換周期縮短 20%-30%,并加強試劑狀態巡查頻次(從每周 1 次增至每 3 天 1 次)。此外,若監測水樣中雜質含量高(如高濁度、高有機物),試劑與雜質的副反應會增加試劑消耗,需根據實際檢測數據偏差情況,適當縮短更換周期,確保試劑活性滿足檢測需求。 更換操作規范是保障檢測精度的關鍵。更換前需關閉儀器檢測程序,排空原有試劑管路內的殘留試劑,避免新舊試劑混合引發化學反應;用蒸餾水沖洗試劑儲罐與管路 2-3 次,去除內壁附著的殘留試劑與雜質,防止污染新試劑;更換新試劑時,需核對試劑型號、濃度與儀器要求的適配性,確認試劑在有效期內且無變質(如無顏色變化、渾濁、沉淀),并按儀器說明書要求的劑量加注,避免過量或不足影響檢測。加注完成后,需啟動管路排氣程序,排除試劑管路內的氣泡,防止氣泡導致進樣量不準;隨后進行零點校準與單點校準,驗證新試劑的檢測精度,若校準偏差超過 ±5%,需重新檢查試劑加注情況或更換試劑批次,確保校準合格后再恢復正常檢測。 更換后維護與記錄管理不可忽視。更換完成后,需觀察儀器連續 3 次檢測數據的穩定性,確認數據無異常波動,且與手工比對數據偏差在允許范圍內(通常≤10%);同時,清潔試劑儲罐周邊區域,清理泄漏的試劑殘留,防止腐蝕儀器部件。建立試劑更換檔案,詳細記錄每次更換的試劑類型、批次、更換時間、操作人員及校準數據,通過歷史記錄分析試劑消耗規律,優化更換周期;若同一批次試劑多次出現提前變質或檢測偏差超標的情況,需及時與供應商溝通,排查試劑質量問題,避免持續影響監測數據。 通過科學設定更換周期、動態調整適配場景、規范操作流程,可有效保障在線氨氮監測儀試劑的有效性,減少因試劑問題導致的檢測誤差,確保儀器長期穩定運行,為水體氨氮含量監測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