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物快速檢測測試包憑借操作便捷、檢測周期短的優勢,廣泛應用于水體硫化物現場快速篩查,其結果判讀的準確性直接決定對水質狀況的判斷。需圍繞 “規范流程、精準比對、排除干擾” 核心原則,掌握科學的判讀方法,避免因操作或解讀不當導致誤判。 結果判讀前的準備工作是基礎。首先需確認檢測操作符合測試包說明書要求,包括水樣取樣量、試劑添加順序與劑量、反應時間等關鍵步驟,若操作存在偏差(如試劑添加不足、反應時間過短),需重新取樣檢測,避免因操作失誤影響結果判讀。其次,需檢查測試包本身的有效性,確認試劑在有效期內、無受潮變質(如試劑粉末結塊、顯色劑顏色異常),比色卡無褪色、刻度清晰,若測試包存在質量問題,檢測結果無參考價值,需更換合格測試包重新檢測。同時,記錄檢測時的環境條件(如水溫、pH 值),部分測試包的顯色效果受環境因素影響,需在判讀時結合這些條件綜合分析。 核心判讀方法需嚴格遵循標準。多數硫化物快速檢測測試包采用比色法判讀,需在規定的反應時間結束后,立即將反應管與比色卡進行比對:手持反應管與比色卡保持同一水平高度,置于光線充足且無強光直射的環境下(避免光線過暗或反光導致顏色誤判),觀察反應管內溶液的顏色,找到比色卡上顏色最接近的標準色塊。若溶液顏色介于兩個標準色塊之間,需按 “就高不就低” 原則或說明書規定的插值法估算硫化物濃度(如顏色介于 0.1mg/L 與 0.2mg/L 之間,可估算為 0.15mg/L,具體以說明書為準);若溶液顏色淺于最低濃度標準色塊,判讀為 “低于檢出限”,若深于最高濃度標準色塊,判讀為 “高于測定上限”,需稀釋水樣后重新檢測。部分測試包配備檢測試紙,判讀時需將試紙反應區與標準色卡完全對齊,觀察試紙顏色變化,避免因錯位導致顏色對比偏差。 干擾因素排除是確保判讀準確的關鍵。水體中若存在氧化性物質(如氯、高錳酸鉀),會與硫化物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導致溶液顯色變淺或不顯色,誤判為低濃度,此時需按說明書要求添加還原性掩蔽劑(如硫代硫酸鈉)后重新檢測;若水樣濁度較高或含大量懸浮物,會遮擋溶液真實顏色,需先對水樣進行過濾(使用測試包配套濾膜),取澄清濾液檢測后再判讀。水樣 pH 值也會影響顯色效果,酸性過強或堿性過強可能導致顯色異常,需先檢測水樣 pH 值,若超出測試包適用范圍(通常為 pH 6-9),需用酸堿調節劑調節至適宜范圍后再檢測。此外,若反應管未清洗干凈或殘留其他試劑,可能導致交叉污染,使溶液出現異常顏色(如雜色、沉淀),需更換干凈反應管重新取樣檢測。 判讀結果的記錄與應用需規范。判讀完成后,需立即記錄檢測結果,包括硫化物濃度(或 “低于檢出限”“高于測定上限”)、檢測時間、水樣來源、環境條件及操作人,確保數據可追溯。若檢測結果用于水質篩查,需結合相關水質標準(如地表水、地下水或工業廢水排放標準)判斷水質是否達標,“高于測定上限” 時需進一步用實驗室精密儀器檢測準確濃度;若多次檢測結果差異較大(如同一水樣連續檢測兩次濃度偏差超過 50%),需排查干擾因素或測試包質量問題,重新驗證結果準確性。同時,需注意快速檢測結果僅作為初步篩查依據,不可完全替代實驗室國標法檢測,若需出具正式檢測報告,需采用國標法進行確認。 通過嚴格落實前期準備、規范核心判讀方法、排除干擾因素及規范結果記錄,可有效提升硫化物快速檢測測試包結果判讀的準確性,為水體硫化物污染快速篩查提供可靠依據,助力及時發現水質問題并采取應對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