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氨氣敏檢測儀通過氨氣敏電極與電解液的離子交換反應,將水體中氨氮(或氣態氨)濃度轉化為電信號,首次校準是儀器投入使用前的關鍵環節,需通過標準化流程設定檢測基準、修正電極初始偏差,確保后續監測數據準確,具體流程如下: 
首先,完成校準前準備工作,奠定精準校準基礎。需先確認儀器狀態:將檢測儀通電預熱至規定時間(通常為 30-60 分鐘),待儀器自檢完成、顯示屏無報錯(如電極未連接、供電異常)后,進入校準模式;同時檢查氨氣敏電極 —— 新電極需按說明書完成活化(如浸泡于專用活化液中靜置規定時間),去除電極表面保護涂層,確保電極活性位點充分暴露,活化后用無氨超純水沖洗干凈,吸干表面水分后安裝至儀器,避免手指觸碰電極敏感區造成污染。 其次,準備校準用標準物質與器具:需選用有溯源性的氨氮標準溶液(或氣態氨標準氣體,根據檢測儀檢測形態確定),通常準備零點校準液(無氨超純水)與至少兩個濃度點的量程校準液(如低濃度、高濃度,覆蓋儀器常用檢測量程),標準溶液需在有效期內,且儲存符合要求(如避光低溫);同時準備專用校準容器(如無氨比色管、進樣杯),使用前用無氨超純水浸泡清洗,去除殘留氨污染,確保校準過程無外源干擾。 然后,執行校準核心操作,分步驟建立標準曲線。第一步為零點校準:將無氨超純水注入校準容器,通過儀器進樣系統導入檢測池,確保電極完全浸沒于溶液中;待儀器讀數穩定(通常需 5-10 分鐘,具體按儀器說明書),觀察電信號值是否趨于恒定,確認穩定后執行 “零點校準” 操作,儀器自動記錄零點參數,若零點讀數偏離過大(如超出儀器規定范圍),需重新檢查電極安裝是否到位、校準液是否污染,排除問題后重新校準。 第二步為量程校準:先導入低濃度標準溶液至檢測池,待讀數穩定后,輸入該溶液的標準濃度值,執行 “低濃度校準”,儀器記錄對應電信號與濃度的關聯數據;低濃度校準完成后,用無氨超純水沖洗檢測池與電極 2-3 次,避免殘留標準溶液影響高濃度校準;再導入高濃度標準溶液,重復穩定觀察、濃度輸入、校準執行步驟,完成高濃度校準。若儀器支持多點校準(如 3 個及以上濃度點),可按濃度由低到高順序依次校準,確保標準曲線線性擬合更精準,減少單點誤差對整體精度的影響。 校準過程中需注意:每次更換校準液后,需等待儀器響應穩定,避免過早記錄數據導致偏差;若某濃度點校準后誤差超出允許范圍(通常為 ±3%),需重新檢查該標準溶液濃度是否準確、電極是否被污染,必要時重新活化電極或更換標準溶液,直至校準誤差符合要求。 最后,完成校準后驗證與數據管理,確保校準有效。校準結束后,儀器自動生成標準曲線與校準報告,需查看曲線線性相關系數(通常要求 R2≥0.995),確認線性良好;同時抽取中間濃度的氨氮標準溶液(未參與校準的濃度點)進行驗證,將其導入檢測池,對比儀器檢測值與標準濃度值,若誤差在允許范圍內,說明校準有效;若誤差超標,需重新檢查校準步驟,排除操作失誤(如濃度輸入錯誤、校準液順序顛倒)后再次校準。 驗證通過后,需保存校準數據至儀器內存,同時手動記錄校準詳細信息:包括校準日期、校準人員、標準溶液批次與濃度、儀器型號、校準誤差、線性相關系數等,建立首次校準檔案,為后續定期校準(如每 1-3 個月)提供對比基準;校準完成后,將儀器切換至 “監測模式”,用實際水樣測試儀器運行狀態,確認數據輸出正常,即可正式投入使用。 綜上,在線氨氣敏檢測儀首次校準需嚴格遵循 “準備 - 零點校準 - 量程校準 - 驗證 - 記錄” 流程,通過細致操作與誤差控制,建立可靠的檢測基準,為后續水體氨氮(或氣態氨)的精準監測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