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測油儀的清洗需遵循針對性流程,通過規范處理關鍵部件的油污與雜質,保障光學系統的穩定性與測量精度,其核心在于避免清潔過程對儀器敏感部件造成損傷,同時徹底去除干擾物質。 清洗前的準備工作需細致周全。需提前準備專用清洗工具,包括無絨脫脂棉、專用擦拭棒、適配的清洗劑(如四氯化碳、四氯乙烯等),所有工具需確保潔凈無殘留,避免引入新的污染物。操作人員需佩戴耐化學腐蝕手套與護目鏡,在通風櫥內進行操作,防止清洗劑揮發物對人體造成影響。同時,記錄儀器當前的校準狀態與參數設置,關閉儀器電源并斷開電源線,確保清洗過程處于斷電安全狀態。準備廢液回收容器,標注 “有害廢物” 標識,用于收集使用過的清洗劑與污染棉,避免環境污染。 比色皿的清洗是核心環節。取出比色皿時需手持磨砂面,避免觸碰光學面,檢查是否有劃痕或裂紋,若存在破損需及時更換。對于輕度污染的比色皿,可先用清洗劑沖洗 3-5 次,去除表面浮油,再用脫脂棉蘸取少量清洗劑,輕柔擦拭光學面,注意避免用力過猛導致劃痕。若內壁附著頑固油污,可將比色皿浸泡在清洗劑中,靜置 10-15 分鐘后取出,用專用擦拭棒深入內部擦拭,確保內壁無掛液痕跡。清洗完成后,用純水洗去殘留清洗劑,倒置在干凈的濾紙上瀝干水分,或用氮氣吹干,避免水漬殘留影響透光性。 樣品池與光路系統的清洗需謹慎操作。打開儀器樣品室艙門,用蘸有清洗劑的擦拭棒輕輕擦拭樣品池內壁,去除可能殘留的油污與灰塵,擦拭時避免觸碰光路透鏡。對于光學透鏡,需使用專用光學清洗劑,用脫脂棉蘸取后以螺旋狀軌跡輕輕擦拭,從中心向邊緣擴展,確保透鏡表面無污漬與纖維殘留。若透鏡表面有指紋或油漬,可重復擦拭 2-3 次,但需控制力度,防止劃傷鍍膜層。清洗完成后,關閉樣品室艙門,保持內部干燥,避免灰塵再次附著。 管路系統的清洗需按流程進行。拆卸進樣與排樣管路接口,用注射器抽取適量清洗劑,緩慢注入管路內部,使清洗劑在管內停留 5 分鐘,充分溶解內壁附著的油污,隨后將廢液排出至回收容器。重復沖洗 3-4 次,直至排出的清洗劑清澈無雜質。對于內徑較細的管路,可采用加壓沖洗方式,通過輕微氣壓推動清洗劑快速流過管路,增強清洗效果。清洗完成后,用潔凈的壓縮空氣吹掃管路,去除殘留清洗劑,確保管路通暢無堵塞。 清洗后的檢查與處理不可或缺。將清洗后的比色皿重新安裝至儀器,確保放置平穩且光學面對準光路中心。接通電源開啟儀器,進行空白測試,連續測量 3 次清洗劑的吸光度,確保空白值穩定且低于儀器檢出限的 1/3,若空白值過高,需重新檢查比色皿清洗情況。進行標準溶液驗證,測量已知濃度的油標準樣品,對比清洗前后的測量值,偏差需控制在 ±3% 以內,確保清洗過程未影響儀器的測量精度。若偏差過大,需重新進行清洗或檢查儀器光路是否對齊。 儀器外部的清潔需簡單處理。用蘸有少量純水的脫脂棉擦拭儀器外殼,去除表面灰塵與污漬,對于按鍵與接口處,需避免水分滲入內部電路。清潔完成后,檢查各部件連接是否緊密,比色皿艙門密封是否良好,確保無松動或縫隙。最后,將廢液容器密封,按規定交由專業機構處理,整理清洗工具并妥善存放,更新儀器維護記錄,注明清洗日期、所用清洗劑及處理情況,為后續維護提供參考。 通過嚴格執行上述清洗流程,可有效保障紅外測油儀的光學性能與測量準確性,減少因污染導致的測量偏差,同時延長儀器的使用壽命,確保其長期穩定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