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攜余氯檢測儀依靠試劑與水中余氯的特異性顯色反應,結合便攜式檢測模塊讀取濃度值,適用于現場快速監測水質余氯含量。操作需遵循 “規范有序、精準控制” 原則,通過標準化流程減少人為誤差,確保檢測數據能準確反映水體余氯實際情況,為水質安全評估提供可靠依據。 首先,檢測前需做好設備與試劑準備,奠定操作基礎。先檢查檢測儀外觀是否完好,開機后確認顯示屏、按鍵、光源模塊等部件正常,啟動儀器自檢功能,排查電路與檢測系統是否無故障;根據檢測需求(如游離余氯、總余氯),選取匹配的專用檢測試劑,核對試劑名稱、規格及保質期,確保試劑無受潮、變色、沉淀等變質現象,同時準備好潔凈的樣品杯、移液器具(如移液管、滴管)及去離子水。所有器具需提前用去離子水清洗 2-3 次,去除殘留雜質;若檢測環境溫度超出儀器工作范圍(通常 10-35℃),需通過保溫或降溫措施調節,避免溫濕度異常影響試劑反應與儀器讀數。 其次,樣品采集與預處理需保障代表性,避免干擾因素。采集待檢測水樣時,需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采樣點,采樣容器需提前滅菌并干燥,防止微生物或雜質污染;水樣采集后需立即檢測,若無法即時檢測,需按要求避光、密封保存,且保存時間不超過規定時長。預處理階段,若水樣渾濁或含有懸浮物,需通過離心或過濾(使用無余氯吸附的濾膜)去除雜質,防止顆粒物質遮擋顯色反應或干擾儀器光信號讀取;同時用便攜式 pH 計檢測水樣 pH 值,若 pH 超出試劑反應要求范圍(通常 6.0-8.0),需用稀酸或稀堿溶液緩慢調節至適宜區間,避免 pH 異常導致顯色不充分或顏色偏差。 再者,試劑添加需嚴格把控劑量與反應條件,確保顯色效果。按儀器說明書規定的劑量,用移液器具準確量取定量水樣注入樣品杯,移液時需避免器具內壁殘留液體影響劑量精度;隨后按指定順序加入對應試劑(如先加緩沖液、再加顯色劑),每加入一種試劑后,需用干凈的攪拌棒輕輕攪拌樣品杯,確保試劑與水樣充分混合,攪拌時避免劇烈振蕩導致液體濺出或產生大量氣泡。部分試劑反應需控制靜置時間,需嚴格按說明書要求在室溫下靜置至規定時長,讓顯色反應完全,不可提前或延遲檢測,防止反應不充分導致濃度讀數偏低,或反應過度引發顏色消退。 然后,儀器檢測與讀數記錄需規范操作,減少誤差。將顯色后的樣品杯擦拭干凈外壁(去除指紋、水漬),放入檢測儀的檢測倉內,確保樣品杯放置位置居中、透光面對準光路,關閉檢測倉蓋以避免外界光線干擾。啟動檢測程序后,儀器會自動讀取光信號并換算為余氯濃度值,檢測過程中需保持儀器靜置,避免觸碰或移動設備導致讀數波動;待顯示屏顯示濃度值穩定后,記錄檢測數據,包括檢測時間、水樣信息、試劑批次及儀器狀態。同時需同步檢測空白樣品(僅去離子水加試劑),若空白樣品顯色異常或讀數超出空白允許范圍,需重新檢查試劑有效性與器具清潔度,排除問題后重新檢測。 最后,檢測后需做好儀器清潔與物品整理,保障設備耐用性。取出樣品杯,用去離子水徹底沖洗干凈,晾干后妥善收納;用無塵布擦拭檢測儀表面污漬,清潔檢測倉內部,去除可能殘留的液體或雜質;關閉儀器電源,將檢測儀、剩余試劑、器具一同放入專用收納箱,避免擠壓碰撞導致設備損壞或試劑泄漏。整理檢測數據,若數據異常需標注可能原因(如樣品污染、試劑失效),并及時復核;長期不用儀器時,需定期開機通電維護,檢查設備性能,確保下次使用時正常運行。通過遵循上述基礎操作流程,可充分發揮便攜余氯檢測儀的現場檢測優勢,實現余氯濃度的快速、精準監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