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葉綠素傳感器通過檢測水體中葉綠素的光學特性實現濃度監測,若傳感器檢測區域或流通通道堵塞,會直接阻礙光信號傳輸與水體接觸,導致檢測數據失真甚至設備故障。需精準定位堵塞原因,采取針對性解決辦法,同時做好預防維護,保障傳感器穩定運行。 傳感器堵塞的核心原因集中在水體雜質附著、生物滋生與結構設計適配性不足三方面。水體中的懸浮顆粒物(如泥沙、有機碎屑)是常見堵塞源,這類物質隨水流進入傳感器檢測腔或流通孔后,易在光學鏡片表面、管路內壁堆積,尤其在濁度較高的水域,顆粒物沉積速度加快,逐漸形成致密污垢堵塞通道;水體中的微生物(如藻類、細菌)會在傳感器表面滋生,形成生物膜,生物膜不僅會遮擋光學鏡片,還可能與其他雜質結合,加劇堵塞程度;此外,若傳感器流通孔尺寸與水體中雜質粒徑不匹配,或檢測腔結構設計存在死角(如拐角、狹窄通道),易導致雜質滯留,長期積累后引發堵塞。 針對不同堵塞原因,需采取對應的清理解決辦法。對于懸浮顆粒物堵塞,輕度堵塞可使用純水沖洗傳感器檢測腔與流通孔,沖洗時需輕柔操作,避免損傷光學鏡片;若雜質已干燥結痂,可配制弱酸性清洗液(如稀鹽酸溶液,濃度需符合設備說明書要求),用軟毛刷蘸取清洗液輕輕擦拭堵塞部位,待雜質溶解后用純水反復漂洗,確保清洗液殘留完全去除。針對生物膜堵塞,需使用具有生物降解功能的專用清洗劑,將傳感器浸泡在清洗劑中規定時間(通常為 15-20 分鐘),使生物膜分解脫落,隨后用純水沖洗干凈;若生物膜附著緊密,可配合專用軟布擦拭,避免刮傷傳感器表面。清洗完成后,需啟動傳感器自檢程序,檢查光信號傳輸是否恢復正常,確保堵塞問題已徹底解決。 預防傳感器堵塞的關鍵在于日常維護與使用場景適配。需定期對傳感器進行預防性清潔,根據水體濁度與生物活性設定清潔周期(如濁度高的水域每 1-2 周清潔一次,潔凈水域每 1 個月清潔一次),避免雜質長期積累;在傳感器安裝前,需評估監測水域的雜質特性(如顆粒物粒徑、生物量),選擇流通孔尺寸適配的傳感器型號,或在傳感器進水口加裝過濾裝置(如濾網,孔徑需根據雜質粒徑選擇),攔截大顆粒雜質;對于易滋生生物的水域,可定期在傳感器周圍投放適量生物抑制劑(需確保抑制劑不影響水質檢測與生態環境),減緩生物膜形成速度。此外,需避免傳感器長期靜置在同一位置,可定期調整傳感器安裝角度或位置,減少局部雜質堆積,同時做好傳感器使用記錄,記錄清潔時間、堵塞情況及處理措施,為后續維護提供參考。 通過明確堵塞原因、規范解決流程與強化預防維護,可有效降低數字葉綠素傳感器的堵塞風險,確保其長期穩定獲取精準的葉綠素濃度數據,為水體生態監測、藻類爆發預警等工作提供可靠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