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水中油檢測儀長期停用(通常指停用時間超過 1 個月)時,若缺乏針對性維護,易因電極干涸、管路殘留油污固化、電路受潮等導致設備性能衰減或故障。維護需遵循 “徹底清潔、干燥保護、環境適配、定期檢查” 原則,覆蓋停用前、儲存中、重啟前全階段,確保儀器停用期間處于穩定狀態,重啟后可快速恢復正常檢測功能,符合水質監測設備管理規范。 一、停用前全面清潔與狀態核查 停用前需徹底清潔設備各部件,消除殘留污染物對部件的長期腐蝕,同時核查設備狀態。管路系統清潔:關閉儀器進水與排水閥門,拆卸采樣管路、反應管路,用專用清洗劑(如弱堿性除油劑)循環沖洗管路,去除內壁附著的油污與雜質;沖洗完成后,用無離子水反復沖洗管路至出水清澈,再用壓縮空氣(經干燥過濾)吹干管路內部,防止殘留水分導致管路銹蝕或微生物滋生。電極清潔與保護:取出水中油檢測電極,用無離子水輕柔沖洗電極表面,去除附著的油污與沉積物,避免劃傷電極敏感膜;清潔后,將電極浸泡在專用保護液中(按儀器說明書配制,通常含防銹劑與保濕劑),確保電極膜完全浸沒,防止電極干涸失效;若電極需拆卸儲存,需將保護液密封在電極儲存容器內,避免保護液泄漏或揮發。主機與電路清潔:用無塵布擦拭主機外殼,去除表面灰塵;打開主機側蓋(斷電狀態下),用壓縮空氣(低壓)吹掃內部灰塵,重點清理電路板、風扇等部件,防止灰塵堆積導致電路短路或散熱不良;檢查電路接口是否松動、氧化,氧化接口需用無水乙醇擦拭清潔。 二、核心部件專項保護措施 針對儀器核心部件(電極、管路、試劑系統)的特性,需采取專項保護措施,避免長期停用導致性能退化。電極保護:浸泡在保護液中的電極需定期檢查保護液狀態,若保護液渾濁、變色或液位下降,需及時更換新保護液;電極線纜需整理收納,避免彎折、擠壓導致線纜內部斷裂,線纜接頭處需包裹防塵防水套,防止受潮氧化。管路保護:吹干后的管路需兩端密封(用專用管塞或密封膠帶),避免灰塵、昆蟲進入管路內部;不同材質的管路需分類存放,聚四氟乙烯管路避免與有機溶劑接觸,橡膠管路需遠離臭氧源(如紫外線燈),防止材質老化;管路存放時需避免過度彎曲,防止出現永久性變形影響后續流通性。試劑系統保護:若儀器配備試劑儲存罐,需排空罐內剩余試劑,用無離子水沖洗罐壁 2-3 次,吹干后密封罐口;試劑管路需按管路保護流程清潔、吹干、密封,避免殘留試劑結晶堵塞管路或腐蝕材質;已開封的試劑需按儲存標準單獨存放,或按危險廢物規范處置,禁止將殘留試劑長時間留在儀器內。 三、儲存環境控制與定期檢查 適宜的儲存環境是保障儀器狀態穩定的關鍵,同時需定期檢查設備狀況,及時發現潛在問題。儲存環境要求:儀器需存放在干燥、陰涼、通風的室內環境,溫度控制在 10-25℃,濕度不超過 60% RH,避免陽光直射、高溫高濕(如地下室、靠近水源處)或粉塵較多的區域;儲存區域需遠離強電磁源(如高壓線路、大型電機)、腐蝕性物質(如酸、堿試劑)及易燃易爆物品,防止部件受損或引發安全隱患。定期檢查:每月對儲存的儀器進行一次狀態檢查,查看主機外殼是否完好、密封是否嚴實;檢查電極保護液液位與狀態,確保電極未干涸;檢查管路密封情況,若發現管塞脫落或密封失效,需重新密封;對主機電路進行通電自檢(每次通電時間不超過 30 分鐘),查看自檢是否正常,避免長期斷電導致電容放電、數據丟失。檢查過程中需做好記錄,記錄檢查日期、儀器狀態、異常情況及處理措施,為后續維護提供依據。 四、重啟前激活與性能驗證 長期停用后重啟儀器前,需進行激活操作與性能驗證,確保儀器符合檢測要求后再投入使用。重啟前準備:將儀器從儲存環境轉移至檢測現場,放置 24 小時,使儀器溫度與環境溫度一致,避免溫差過大導致部件結露;拆除電極、管路的保護裝置,檢查電極膜是否完好、管路是否通暢,若發現電極膜破損或管路堵塞,需更換對應部件。系統激活:電極需從保護液中取出,用無離子水沖洗后,浸泡在標準溶液中活化 30-60 分鐘,恢復電極靈敏度;管路需拆除密封,用無離子水沖洗后,進行壓力測試(通入低壓空氣),確認無泄漏、流通正常;主機通電預熱 60 分鐘,完成自檢程序,若自檢提示故障,需按故障排查指南定位問題并解決。性能驗證:激活后需對儀器進行全面校準,使用 3 個濃度梯度的水中油標準溶液(覆蓋儀器測量范圍)進行校準,確保校準曲線線性良好(相關系數 R2≥0.998);校準完成后,用質控樣品(已知濃度)進行檢測,對比測量值與標準值的偏差,若偏差≤±5%,則儀器可投入使用;若偏差超標,需檢查電極狀態、管路清潔度或校準過程,排查問題后重新驗證,直至符合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