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總磷監測儀需通過定期校準消除設備漂移、試劑損耗等因素帶來的檢測誤差,確保總磷濃度監測數據準確可靠。校準流程需遵循規范操作,覆蓋從準備到驗證的全環節,具體步驟如下。 一、校準前準備 設備與環境檢查:啟動儀器,確認設備無故障報警,進樣管路、反應池、檢測池無滲漏、堵塞;確保校準環境溫度穩定(通常為 15-25℃)、無強光直射與劇烈振動,避免環境因素干擾校準結果。檢查儀器供電是否穩定,若使用外接電源,需確認電壓符合設備要求,防止校準過程中斷電。 試劑與耗材準備:準備新鮮配制的總磷標準溶液(濃度需覆蓋儀器檢測量程,至少包含低、中、高三個濃度點),確認溶液澄清、無沉淀,標簽標注濃度、配制日期與有效期;準備符合要求的空白水樣(如超純水,需確保不含磷);備好校準所需的專用清洗液、無塵布、移液器等工具,且耗材均在有效期內。 設備預處理:運行儀器自帶的管路清洗程序,用空白水樣反復沖洗進樣管路、反應池與檢測池,直至流出液檢測值穩定且接近空白值,清除管路內殘留的水樣與試劑,避免交叉污染影響校準精度。 二、空白校準(零點校準) 空白水樣注入:使用移液器準確量取定量空白水樣,按儀器操作指引注入進樣口,或通過自動進樣系統將空白水樣導入反應池,確保水樣無氣泡、無雜質進入檢測環節。 空白反應與讀數:啟動空白校準程序,儀器自動加入試劑并完成反應(如消解、顯色),待反應結束后,記錄儀器顯示的空白吸光度或空白濃度值。若空白值超出儀器規定范圍(通常接近 0),需重新清洗管路與反應池,更換空白水樣后再次校準,直至空白值達標。 空白值保存:確認空白值符合要求后,按儀器操作步驟保存空白校準數據,作為后續濃度校準的基準,確保儀器能自動扣除空白背景干擾。 三、標準曲線校準(濃度校準) 低濃度標準溶液校準:注入低濃度總磷標準溶液,啟動校準程序,儀器完成試劑反應與檢測后,記錄儀器顯示的檢測濃度值。對比檢測值與標準溶液實際濃度,計算誤差,若誤差在允許范圍內(通常≤5%),繼續進行下一濃度校準;若誤差超標,檢查試劑有效性、進樣量準確性,排除問題后重新檢測。 中、高濃度標準溶液校準:按低濃度校準流程,依次注入中、高濃度標準溶液,分別記錄檢測值并與標準濃度對比,確保各濃度點誤差均符合要求。校準過程中,每完成一個濃度點校準,需用空白水樣清洗管路與反應池,避免前一濃度溶液殘留影響后續檢測。 標準曲線生成與保存:所有濃度點校準完成后,儀器自動生成標準曲線,查看曲線線性相關系數(通常需≥0.999),確認線性良好。若線性偏差過大,需重新配制標準溶液,檢查反應條件(如消解溫度、顯色時間),重新進行全濃度點校準,直至線性達標,最后保存標準曲線數據。 四、校準驗證 質控樣驗證:選取與實際水樣濃度接近的總磷質控樣,注入儀器進行檢測,對比檢測結果與質控樣標準值,計算回收率(通常要求 90%-110%)。若回收率超出范圍,需分析校準過程是否存在疏漏(如標準溶液變質、進樣誤差),優化后重新驗證。 平行樣驗證:對同一濃度標準溶液進行 3 次平行檢測,計算相對標準偏差(RSD),確保 RSD≤5%,驗證校準結果的重復性。若平行樣偏差過大,檢查儀器進樣系統穩定性、反應池溫度均勻性,排除設備故障后再次驗證。 五、校準記錄與后續操作 記錄歸檔:詳細記錄校準日期、時間、環境溫濕度、標準溶液濃度與配制信息、空白值、各濃度點檢測值、誤差與回收率數據、操作人員等信息,形成完整校準檔案,便于后續追溯與維護。 設備復位:校準完成后,用空白水樣再次清洗管路與反應池,將儀器切換至正常監測模式,檢查儀器是否能正常接收水樣、輸出數據,確保校準后設備可立即投入使用。 通過嚴格遵循上述校準流程,可有效保障在線總磷監測儀的檢測精度,為總磷濃度的實時監測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滿足水質監測的準確性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