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桿式水質監測岸邊站長期暴露于戶外,冬季低溫、冰雪、凍融循環等環境因素易導致設備故障、管路凍裂、數據中斷,需通過系統性運維策略抵御嚴寒影響,保障監測工作持續穩定,具體策略如下。 一、核心設備防凍防護 監測終端保溫:對立桿頂部的水質分析儀、數據采集器等核心設備,加裝定制保溫罩(內置電伴熱裝置),設定溫度閾值(通常 5℃以上),當環境溫度低于閾值時自動啟動加熱,防止設備內部元件因低溫失效;定期檢查保溫罩密封性,避免風雪滲入導致保溫效果下降,同時清理罩表面積雪,防止積雪壓迫損壞設備外殼。 傳感器防凍處理:對浸入水體的水質傳感器(如 pH、溶解氧、濁度傳感器),選用低溫適配型號,若傳感器無自帶防凍功能,需在傳感器線纜外包裹電伴熱帶,確保傳感器探頭及線纜不被凍結;每日通過遠程監控查看傳感器工作狀態,若發現數據異常(如數值驟降、無響應),及時排查是否因凍冰導致傳感器脫離水體或損壞。 二、管路系統防堵防裂 管路保溫與伴熱:對進樣管路、廢液管路及立桿內部的線纜管路,采用保溫棉 + 電伴熱雙重防護,電伴熱系統需與溫度控制器聯動,維持管路溫度在 0℃以上,防止管內水體結冰膨脹導致管路破裂;定期檢查管路接口密封性,對老化的密封墊及時更換,避免低溫下密封性能下降引發滲漏。 管路疏通與排空:每次巡檢時,通過手動或自動方式沖洗進樣管路,清除管內殘留的泥沙、藻類等雜質,防止低溫下雜質凍結堵塞管路;若遇極端低溫天氣(如 - 10℃以下)且岸邊站需短期停用,需徹底排空管路內水體,并用壓縮空氣吹掃管路,避免殘留水分結冰損壞管路。 三、供電系統穩定保障 太陽能供電維護:冬季光照時間縮短、光照強度減弱,需定期清理太陽能電池板表面積雪、積霜,確保光電轉換效率;檢查電池板支架牢固性,防止積雪重壓導致支架變形;對儲能蓄電池,加裝保溫箱并監測電池溫度,避免低溫導致電池容量衰減,必要時補充充電,確保蓄電池電量滿足設備夜間及陰雪天供電需求。 市電與備用電源檢查:若岸邊站配備市電供電,定期檢查供電線路絕緣層是否因凍融老化破損,確保線路無短路風險;測試備用電源(如柴油發電機、應急電源)啟動性能,每月進行一次空載運行,確保極端天氣下市電中斷時能及時切換供電,避免監測數據中斷。 四、數據安全與遠程監控 數據備份與傳輸保障:增加數據備份頻率,每日將監測數據同步備份至本地存儲與云端服務器,防止低溫導致數據采集器故障丟失數據;檢查無線通信模塊(如 4G/5G 模塊)信號強度,清理天線表面積雪、冰霜,確保數據傳輸穩定,若信號弱,及時調整天線位置或加裝信號放大器。 遠程預警設置:在數據管理平臺設置低溫預警、設備故障預警(如管路壓力異常、傳感器離線),當監測到環境溫度低于設定值或設備參數異常時,自動發送報警信息至運維人員,便于及時處置,減少故障持續時間。 五、定期巡檢與應急處置 巡檢頻次與內容:冬季增加巡檢頻次,每 1-2 周進行一次現場巡檢,重點檢查設備保溫狀態、管路伴熱運行情況、供電系統穩定性;記錄環境溫濕度、設備運行參數,對比歷史數據,及時發現潛在問題(如保溫罩加熱效率下降、電池容量衰減)。 應急方案準備:制定冬季應急處置預案,明確冰雪天氣、設備凍損等突發情況的處置流程,提前儲備保溫材料、電伴熱配件、備用傳感器等物資;若發生管路凍裂、設備故障,優先采用臨時保溫措施(如包裹保溫棉)防止故障擴大,盡快更換損壞部件,恢復岸邊站正常運行。 通過上述冬季運維策略,可有效抵御嚴寒環境對立桿式水質監測岸邊站的影響,降低設備故障風險,保障監測數據的連續性與準確性,為冬季水質監管提供可靠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