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六價鉻監測儀依賴專用試劑與六價鉻的特異性顯色反應實現檢測,試劑污染會直接破壞反應體系,導致檢測數據偏差、儀器報警甚至故障。需通過科學方法及時識別污染,針對性處理并建立預防機制,保障監測數據的準確性與儀器的穩定運行。 
一、試劑污染的識別方法 試劑污染的識別需結合儀器數據變化、試劑外觀特征及空白實驗結果綜合判斷,核心在于捕捉 “異常信號” 與 “特征變化”: 從儀器數據維度,若檢測空白值(僅用試劑與純水反應的檢測值)顯著升高,超出儀器規定的空白閾值,或空白值波動幅度增大(如連續多次空白檢測值差異超過允許范圍),通常提示試劑已受污染 —— 純凈試劑與純水反應后應無明顯顯色,空白值過高說明試劑中混入了能與顯色體系反應的雜質。同時,若校準過程中標準溶液的檢測值與理論值偏差過大(如低于理論值的 90% 或高于 110%),或同一濃度標準溶液的多次檢測重復性差,也可能是試劑污染導致反應靈敏度下降或干擾顯色,需進一步排查試劑狀態。 從試劑外觀維度,可通過儀器的試劑觀察窗(或定期取樣檢查)觀察試劑顏色、澄清度變化:正常情況下,六價鉻檢測所用的顯色劑(如二苯碳酰二肼溶液)多為無色或淡黃色澄清液體,若試劑變為粉紅色、棕色或出現渾濁、沉淀、絮狀物,說明試劑已發生變質或混入雜質(如六價鉻污染物、微生物);氧化劑、掩蔽劑等輔助試劑也需檢查,如氧化劑溶液出現顏色加深、分層,掩蔽劑出現結晶,均屬于污染或變質信號,需立即停用。 此外,可通過對比實驗驗證:更換新批次未開封的合格試劑,在相同條件下進行空白檢測與標準溶液校準,若空白值恢復正常、校準偏差縮小,即可確認原試劑存在污染;若更換試劑后問題仍存在,再排查儀器管路、反應池等部件的污染情況,避免誤判。 二、試劑污染的針對性處理措施 根據污染類型與程度,需采取不同處理方式,核心原則是 “停用污染試劑、清除污染源頭、恢復反應體系”: 若僅單種試劑(如顯色劑)污染,需立即停用該試劑,排空儀器內的污染試劑管路,用純水反復沖洗管路(通常沖洗 3-5 次,每次沖洗后排空),避免污染殘留;同時更換為新批次合格試劑,按儀器說明書要求進行試劑灌注與排氣(防止管路內氣泡影響試劑輸送),完成后重新進行空白校準與標準校準,確保數據正常后恢復檢測。 若多種試劑同時污染,或懷疑試劑間交叉污染(如試劑管路混用、加樣閥泄漏),需全面停用所有試劑,逐一拆解試劑管路、加樣閥等部件(按儀器維護手冊操作),用專用清洗劑(如稀硝酸溶液,針對金屬離子污染)或純水浸泡、沖洗部件,去除殘留污染物;清洗后晾干部件,重新組裝管路,確保接口密封良好,再分別灌注新試劑,逐一進行單試劑空白檢測,確認無交叉污染后進行整體校準。 若污染已擴散至反應池(如反應池內壁附著有色污染物),需停止儀器運行,排空反應池內廢液,加入適量清洗劑(如酸性清洗液)浸泡反應池(浸泡時間參考試劑說明書,通常 10-30 分鐘),期間啟動攪拌裝置輔助清洗,隨后用純水反復沖洗反應池至 pH 值中性,最后用少量標準溶液測試反應池清潔度,確認無殘留污染后恢復使用。 處理過程中需注意:污染試劑需按有害廢棄物規范收集,不可隨意排放;清洗后的廢液需經處理達標后排放;操作時佩戴防護手套、護目鏡,避免皮膚接觸清洗劑與污染試劑。 三、試劑污染的預防建議 為減少試劑污染概率,需從儲存、使用、維護三方面建立預防機制: 儲存環節,需嚴格遵循試劑儲存要求:顯色劑等易變質試劑需避光、低溫(通常 2-8℃)儲存,且開封后在規定時間內使用完畢(如 7-30 天);氧化劑、掩蔽劑等需單獨存放,避免與酸性試劑、有機試劑混放引發化學反應;試劑儲存環境需干燥、清潔,防止灰塵、微生物污染。 使用環節,儀器的試劑加注系統需定期檢查:每月檢查加樣閥、管路接口是否泄漏,避免試劑交叉污染;每次更換試劑時,用純水沖洗試劑瓶接口與管路,再接入新試劑;避免用手直接接觸試劑瓶口或管路接口,防止手部油脂、雜質污染。 維護環節,需制定定期維護計劃:每季度對試劑管路、反應池進行一次全面清洗;定期檢查儀器的試劑過濾裝置(如濾膜),發現堵塞或污染及時更換;每次更換試劑批次后,需進行空白校準與標準校準,確認試劑合格后再投入使用,從源頭降低污染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