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污泥濃度檢測儀多通過光學原理(如透射光、散射光)實現污泥濃度定量監測,校準是保障檢測精度的核心環節。校準過程需圍繞 “基準可靠、操作規范、干擾可控” 原則,從準備工作、流程執行、干擾防控、結果驗證及記錄管理五方面把控細節,避免因操作不當導致校準失效,確保設備監測數據準確。 一、校準前準備階段注意事項 校準前需做好充分準備,為精準校準奠定基礎。首先,選擇適配的標準物質:需選用符合國家標準、濃度覆蓋設備常用檢測量程的污泥標準混懸液(或標準濁度溶液,根據設備原理適配),確保標準物質濃度均勻、穩定性達標,且在有效期內;若自行配制標準混懸液,需使用無雜質的純水與基準級試劑,嚴格按配方計算稱量,配制后通過均質化處理保證濃度均勻,避免因標準物質濃度偏差導致校準基準錯誤。其次,檢查設備狀態:校準前需將檢測儀開機預熱至穩定工作狀態(按說明書要求,通常為 30-60 分鐘),檢查設備光學系統(如光源、檢測器)是否清潔,若有污漬或灰塵,需用專用無塵布輕柔擦拭,避免影響光信號檢測;同時確認設備進樣管路、流通池無堵塞或漏液,確保標準溶液能順暢流經檢測區域。此外,準備校準工具:需備好移液管、容量瓶、攪拌器等專用器具,且器具需經校準合格,避免因器具精度不足導致標準溶液移取或配制誤差。 二、校準流程執行階段注意事項 校準流程需嚴格按規范操作,確保每一步驟精準。首先,控制標準溶液測定順序:需按濃度從低到高的順序依次測定不同濃度的標準溶液,避免高濃度溶液殘留對低濃度測定造成交叉污染;每測定一種濃度前,需用待測定的標準溶液潤洗進樣管路與流通池 2-3 次,潤洗后排出殘留液體,確保檢測區域內溶液濃度與標準溶液一致。其次,把控檢測條件穩定:校準過程中需維持環境溫度(通常為 15-25℃)與濕度(相對濕度≤75%)穩定,避免溫度劇烈波動影響標準溶液穩定性或設備光學性能;同時避免強光直射設備檢測區域,防止外界光干擾光信號采集,導致檢測值異常。此外,確保數據采集規范:每種濃度的標準溶液需平行測定 2-3 次,取平均值作為該濃度的校準值,若平行測定結果偏差超出允許范圍(通常為 ±2%),需重新檢查標準溶液均勻性或設備狀態,排除問題后再次測定,避免因單次數據偶然誤差影響校準曲線準確性。 三、干擾因素防控注意事項 校準過程中需主動規避各類干擾,確保校準結果真實可靠。首先,防止污染干擾:操作人員需佩戴無粉手套,避免手部油脂或雜質污染標準溶液、器具及設備檢測部件;標準溶液需密封保存,取用后及時蓋緊容器蓋,防止灰塵落入或溶劑揮發導致濃度變化;校準過程中若發生標準溶液灑漏,需立即清理,避免污染設備或其他標準溶液。其次,消除氣泡干擾:標準溶液在移取、注入設備過程中需避免產生氣泡,若流通池內出現氣泡,需通過排空氣操作清除,因氣泡會散射或遮擋光信號,導致檢測值偏高,破壞濃度與檢測信號的線性關系。此外,避免設備參數誤調:校準過程中需鎖定設備關鍵參數(如檢測波長、積分時間),禁止隨意更改,若需調整參數,需在校準前完成并記錄,防止參數變動導致校準過程中斷或數據偏差。 四、校準后驗證階段注意事項 校準完成后需進行驗證,確認校準效果達標。首先,檢查校準曲線質量:根據不同濃度標準溶液的檢測值生成校準曲線,需驗證曲線相關系數(R2)是否符合要求(通常≥0.999),若相關系數不達標,需排查標準溶液濃度偏差、設備光學系統故障或操作誤差,重新開展校準;同時檢查曲線截距與斜率是否在設備正常范圍內,避免因曲線異常導致后續監測數據系統性偏差。其次,進行質控樣品驗證:選用一種未參與校準的中間濃度標準溶液(或質控樣品)作為驗證樣品,按正常檢測流程測定,若測定值與理論值偏差超出 ±3%,說明校準結果不可靠,需重新追溯校準過程,查找問題并解決后再次校準。此外,恢復設備正常狀態:校準完成后需用純水沖洗進樣管路與流通池,清除殘留的標準溶液,避免標準物質沉積堵塞管路;同時將設備參數恢復至正常監測模式,確保校準后設備可直接投入實際監測。 五、校準記錄與歸檔注意事項 校準過程需做好完整記錄,確保校準可追溯。首先,記錄內容需全面:需詳細記錄校準日期、設備編號、操作人員、標準物質信息(名稱、濃度、批號、有效期)、校準環境參數(溫度、濕度)、各濃度標準溶液的檢測值與平均值、校準曲線參數(相關系數、斜率、截距)、驗證樣品檢測結果等信息,避免遺漏關鍵細節。其次,記錄需規范準確:記錄需使用統一表格,字跡清晰(或電子記錄完整),數據需如實填寫,不可隨意涂改,若需修改,需注明修改原因并簽字確認;校準完成后需及時審核記錄,確保數據邏輯合理、無錯誤。此外,歸檔需及時:校準記錄需按檔案管理要求分類歸檔,保存期限需符合相關規定(通常至少 1 年),便于后續設備維護、性能追溯或監管部門檢查,同時為設備下次校準提供參考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