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PH檢測儀電極是感知水體酸堿度的核心部件,長期浸泡在水樣中易受污染、老化或性能衰退,直接影響 pH 值檢測精度。需圍繞 “防污染、防老化、保活性” 核心目標,從日常清潔、定期活化、電解液管理、外觀檢查及儲存保養五方面制定維護方案,確保電極始終處于穩定工作狀態。 一、日常清潔維護 日常清潔需及時去除電極表面污染物,避免影響離子傳導。每次檢測間隙或定期(建議每 1-2 天)用去離子水沖洗電極探頭,清除表面附著的懸浮物、有機物殘渣或水垢,沖洗時輕柔操作,避免水流過強沖擊電極敏感膜。若電極表面有頑固污染物(如油污、生物膜),需用專用清潔液處理:針對油污污染,可用中性洗滌劑溶液浸泡后沖洗;針對生物膜污染,可用弱氧化性清潔液(如稀釋的次氯酸鈉溶液,濃度按設備要求)浸泡 10-15 分鐘,再用去離子水徹底沖洗干凈,防止清潔液殘留腐蝕敏感膜。清潔后需用干凈的軟紙巾輕輕吸干電極表面水分,避免摩擦損傷敏感膜,不可用硬質工具刮擦探頭表面。 二、定期活化處理 電極長期使用后,敏感膜活性會逐漸下降,需定期活化恢復性能。建議每 2-4 周開展一次活化處理,將電極浸泡在專用 pH 電極活化液中,浸泡時間按說明書要求執行(通常為 4-8 小時),活化液需處于有效期內且無渾濁、變質。活化過程中需確保電極敏感膜完全浸沒,避免暴露在空氣中,同時防止活化液污染(如避免用手接觸活化液或電極浸泡區域)。活化完成后,用去離子水沖洗電極,再放入標準緩沖溶液中平衡 30 分鐘,待電極響應穩定后再投入使用。若電極長期未使用(超過 1 周),重新啟用前也需進行活化處理,避免敏感膜脫水失活導致檢測偏差。 三、電解液維護 電解液是電極傳導離子的關鍵介質,需定期檢查與補充,確保液位與純度。首先,定期(建議每周)檢查電極內部電解液液位,若液位低于電極外殼標注的最低刻度線,需及時補充專用電解液,補充時使用潔凈的滴管或注射器,避免引入空氣氣泡或雜質,電解液需與電極型號匹配,不可混用不同類型的電解液。其次,觀察電解液狀態,若發現電解液渾濁、變色(如出現沉淀、發黑)或有異味,說明電解液已污染或變質,需徹底更換:先將電極內舊電解液緩慢倒出,用去離子水沖洗電極內部腔體 2-3 次,晾干后注入新電解液,確保腔體無殘留舊液或水分。更換電解液后,需將電極浸泡在標準緩沖溶液中校準,確認檢測精度符合要求后再使用。 四、外觀與性能檢查 定期檢查電極外觀與性能,及時發現潛在故障。每周檢查電極敏感膜是否完好,若出現裂紋、破損、劃痕或老化發白,需立即更換新電極,因破損的敏感膜無法準確感知 pH 值,且易導致電解液泄漏污染水樣。檢查電極線纜與接頭,若線纜絕緣層開裂、老化或接頭松動、腐蝕,需及時修復或更換線纜,確保信號傳輸穩定,接頭處可涂抹專用防水密封膏,防止雨水、水樣滲入導致短路。同時,每周通過校準驗證電極性能:用兩種不同 pH 值的標準緩沖溶液(如 pH=4.00、pH=7.00 或 pH=9.18)進行兩點校準,若校準后電極響應時間過長(超過 5 分鐘仍未穩定)或測量值與標準值偏差超出 ±0.02pH,需排查是否因電極污染、老化或電解液問題,必要時進行清潔、活化或更換處理。 五、儲存保養 電極閑置或長期停用期間,需規范儲存防止性能衰退。短期儲存(1 周內)時,將電極浸泡在專用 pH 電極儲存液中,確保敏感膜浸沒,不可用去離子水或自來水儲存,避免敏感膜脫水;儲存液需定期更換(建議每 2 周更換一次),防止污染。長期儲存(超過 1 周)時,除浸泡在儲存液中外,還需將電極放入密封容器內,置于陰涼干燥、避光的環境,溫度控制在 5-30℃,避免高溫、低溫或強光直射導致電極老化。儲存期間需每周檢查儲存液液位與狀態,若液位下降需補充,若儲存液變質需更換;重新啟用前,按定期活化流程處理電極,并進行校準,確認性能達標后再投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