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快速檢測測試包依賴穩定的化學試劑(如氧化劑、指示劑、催化劑)實現水樣 COD 濃度檢測,試劑易因吸潮發生潮解、結塊或化學反應,導致檢測精度下降甚至失效。需通過科學的防潮存放措施,從環境管控、包裝保護、存儲管理等多方面入手,保障測試包在有效期內維持最佳性能。 一、嚴格控制存放環境溫濕度 溫濕度是影響測試包防潮效果的核心因素,需將存儲環境的溫度與濕度控制在適宜范圍。溫度方面,應將測試包存放于 15-25℃的陰涼環境中,避免靠近熱源(如暖氣、儀器散熱口、陽光直射區域),高溫不僅會加速試劑揮發,還可能加劇潮氣對試劑的滲透,導致成分分解;若環境溫度波動較大(如夏季高溫、冬季低溫),可在存儲柜內加裝恒溫裝置,維持溫度穩定。 濕度控制是防潮關鍵,需將環境相對濕度嚴格控制在≤60%??稍诖鎯^域放置溫濕度計實時監測,當濕度超出閾值時,及時啟用防潮設備:小型存儲柜可放置足量的變色硅膠干燥劑(每 10L 空間放置 50g),硅膠變色后需及時更換;大型存儲室可安裝工業除濕機,定期排水并檢查除濕效果。同時,避免將測試包存放于地下室、水槽旁等天然高濕區域,防止環境潮氣持續侵入包裝內部。 二、強化包裝完整性保護 測試包的包裝是隔絕潮氣的第一道防線,需從采購、取用、存儲全流程保護包裝完好。采購時需檢查外包裝是否存在破損、漏氣、密封不嚴等問題,若發現包裝褶皺、封條脫落或內部試劑袋鼓脹,需立即退換,避免受潮試劑流入存儲環節。 取用測試包時需遵循 “快速操作、及時密封” 原則:開啟存儲容器(如防潮箱、密封盒)后,單次取用所需數量,避免長時間敞口導致潮氣進入;取出測試包后,需立即關閉存儲容器的密封蓋,同時檢查單個測試包的內包裝(如鋁塑復合袋、密封試劑管)是否完好,若發現內包裝破損、試劑袋漏氣或試劑出現潮解跡象(如粉末結塊、液體渾濁),需立即丟棄,不可繼續使用。 未開封的整箱測試包需保留原包裝的密封膜,若原包裝破損,需更換為加厚的鋁箔密封袋或帶硅膠密封圈的塑料收納箱,確保外部潮氣無法滲入;已開封的測試包需按 “先進先出” 原則優先使用,剩余部分需放入專用密封袋(如食品級真空密封袋),擠出袋內空氣后密封,再放入存儲容器中,形成 “雙重防潮保護”。 三、優化存儲方式與擺放規范 合理的存儲方式可減少潮氣與測試包的接觸概率,避免因擺放不當導致局部受潮。存儲容器選擇上,優先選用帶除濕功能的電子防潮箱,或采用加厚聚丙烯材質的密封收納盒(需配套硅膠干燥劑),避免使用木質柜、紙箱等易吸潮且密封性差的容器,此類容器不僅無法隔絕潮氣,還可能自身釋放潮氣污染測試包。 擺放時需注意 “分層存放、避免堆疊受壓”:將測試包按批次、有效期分類,放置在存儲架或收納盒的分層隔板上,避免直接接觸存儲容器底部(底部易積聚冷凝水),可在隔板上鋪設防潮墊(如聚乙烯薄膜);單個測試包需平放,避免堆疊過高導致底層包裝受壓破損,同時留出適當間隙,保證空氣流通,防止局部潮氣滯留。此外,不可將測試包與易揮發、易吸潮的物品(如酒精、鹽酸試劑、濕抹布)同柜存放,防止交叉受潮或化學污染。 四、建立定期檢查與維護機制 定期檢查可及時發現受潮隱患,避免問題擴大。每周需對存儲環境的溫濕度記錄進行核查,確認數據在標準范圍內,若出現濕度異常升高,需排查是否存在存儲容器密封失效、除濕設備故障或環境漏水等問題,及時維修并更換干燥劑。 每月需對存儲的測試包進行抽樣檢查:隨機抽取不同批次的測試包,檢查外包裝是否完好、內包裝是否有潮氣痕跡(如內壁結露、試劑袋軟化),同時拆開 1-2 個未過期的測試包,觀察試劑狀態(粉末是否松散、液體是否澄清),若發現試劑結塊、變色或出現異味,需擴大抽樣范圍,確認是否存在整批次受潮情況,必要時對同批次測試包進行有效性驗證(用標準 COD 溶液測試,對比檢測結果與標準值偏差),偏差超限時需整批次報廢。 此外,需建立存儲臺賬,記錄測試包的采購日期、入庫數量、有效期、取用記錄及檢查結果,確保每批測試包的存儲狀態可追溯;若測試包臨近有效期,需提前規劃使用順序,避免因過期或受潮造成浪費。 通過上述防潮存放措施,可有效隔絕潮氣對 COD 快速檢測測試包的影響,保障試劑穩定性,確保檢測結果準確可靠,同時延長測試包的有效使用周期,降低檢測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