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浮標水質監測站的部署位置,直接決定監測數據有效性、設備運行安全性及運維效率,需結合河道特性與監測目標綜合考量,規避選址偏差導致的問題,核心注意事項如下: 
一、保障水質數據代表性 需選擇水文特征穩定的斷面,避開死水、急流漩渦及河道狹窄卡口段 —— 死水易致水質滯留變質,急流會加劇浮標晃動影響檢測精度,卡口段水流異常易引發局部水質參數失真。結合監測目標定斷面:監測流域整體水質選順直、水流均勻的中游段,避免支流匯入干擾;監測排污影響需在排污口下游 500-1000 米處,確保污染物充分混合;監測水源地等敏感區,需在上游設預警斷面,預留應急處置時間。 二、適配河道水文條件 控制部署水深在 1.5-3 米,過淺易觸底或淤積,過深會增加錨泊負荷且表層與深層水質差異大;流速選擇 0.2-1.0m/s 區間,過慢致數據滯后,過快易損設備。參考近 5 年歷史最高水位,確保部署位置高于最高水位 1 米以上,規避洪水淹沒或漂移風險;避開高泥沙區域,防止堵塞傳感器或磨損部件。 三、規避安全風險源 遠離航道、碼頭等船舶密集區,避免碰撞損壞,無法避開時需設警示標識并劃定禁航區;遠離橋梁、閘壩,防止水流突變沖擊或水位驟降導致擱淺。不在排污口正前方 100 米內、垃圾堆放區及畜禽養殖區附近部署,避免高濃度污染物腐蝕設備或垃圾、廢水干擾水樣;遇腐蝕性水體,選水質穩定區域減少設備損耗。 四、兼顧運維便利性 優先選距岸邊 500 米內、岸邊有通行條件的區域,便于運維人員抵達,過遠會增加成本且應急響應慢;避開蘆葦、水草叢生區,防止纏繞設備或遮擋太陽能板。確保部署點有通信信號覆蓋,避免額外增設中繼設備;太陽能供電的浮標需選光照充足區,避開樹木、建筑遮擋,保證日均有效光照不低于 4 小時。 五、防護外部干擾 遠離高壓輸電線、變電站等強電磁場源,避免干擾信號傳輸,無法避開時需保持 100 米以上距離或加裝屏蔽裝置。不在居民區、景區岸邊近距離部署,防止人為破壞;遠離爆破、施工區,避免振動損壞設備。臺風、暴雨頻發區,選兩岸有山體、堤壩遮擋的位置,減少極端天氣沖擊。
|